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進一步成熟,人工智能正成為推動傳統環保行業變革的重要力量。除了常見的垃圾填埋和焚燒之外,一種全新的垃圾處理模式正借助高科技的力量悄然興起——業內人士稱之為“混合生活垃圾精準分類”。
北京搶灘布局人工智能垃圾處理創新生態
在北京大興有這樣一個混合垃圾中轉站,它不直接把垃圾轉運去填埋或焚燒,而是讓智能機器人對其中的可回收物進行精準分類,這些可回收物中大部分為低值可回收物,也有少量的高值可回收物。
圖1:人工智能垃圾分揀機器人在垃圾中轉站現場
在腐蝕酸臭的味道緊密包圍中,智能機器人從一堆果殼、泡面盒、塑料瓶、拖鞋、臟紙巾、尿不濕、碎玻璃里面,將可回收物一一分揀出來,包括PET瓶、HDPE瓶、易拉罐、玻璃瓶、鞋子、硬塑料、一次性快餐盒、一次性紙杯、泡面杯、利樂包、花紙、瓦楞紙等,分別投放到不同的料框。剩余不可回收的垃圾容量僅占原來的30%左右,最后再對這部分不可回收物做回填或焚燒處理,真正實現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這就是混合生活垃圾精準分類。?
在這種新興的處理模式中,人工智能垃圾分揀機器人是對前端機械物理篩分方式的一個智能化補充,同時,機器人可以24小時*7天連續不間斷工作,而且可以始終保持每分鐘85次至95次的分揀效率,這樣高強度的勞動和惡劣的工作環境是普通工人無法承受的。
不用羨慕國外!“三國裝備”賦予國內垃圾分類高科技內涵
北京大興垃圾中轉站采用的人工智能垃圾分揀機器人,它工作效率高、智能化程度強,極大地節省了人力,提高了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利用的效率。更振奮人心的是,這樣先進的垃圾分揀機器人是根正苗紅的“三國裝備”:國產機器人、國產人工智能、國產核心部件,是真正代表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高端環保裝備在垃圾分類領域的中國力量。
人工智能垃圾分揀機器人的工作原理包含兩點:第一是準確識別,人工智能通過海量的圖像對機器人進行訓練,無論廢棄物是完好無損,還是遭受破壞、遮擋,機器人都可以識別。經過海量訓練,只要是人的眼睛能一眼就識別的東西,人工智能都能識別;第二是精準分類,人工智能軟件與機器人相結合,類似于人腦的神經網絡系統和人的雙手相結合,具備了識別和執行的能力。
圖2:人工智能垃圾分揀機器人在大興垃圾中轉站現場
事實上,人工智能垃圾分揀機器人還必須具備強大的遷徙學習能力,可以通過云端大腦,與部署在各地的機器人實現數據共享和遠程智能提升。例如,部署在浙江的垃圾處理中心的機器人可以向部署在上海、北京等地不同的機器人學習,機器人與機器人之間還可以互相繼承廢棄物識別的經驗。這就是科技的魅力。
國產高端環保裝備: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華麗轉身
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機器人以及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對傳統環保領域的技術變革和垃圾處理模式的探索將變得更加深入,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以及無廢城市建設的強勁勢頭將會長期持續下去。這是一個雙贏的命題。通過實現垃圾處理“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智能化”,減少人類對大自然的索取以及對環境造成的損害,這也能變相增加環境友好型企業的競爭優勢。
在對垃圾處理認知的提升和高科技的幫助下,環保行業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讓人充滿期待。國產高端環保裝備,必將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華麗轉身。一個更加光明、更加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正在到來。(來源于中國機器人網)